惟改革者進 惟創新者強
——學習借鑒上海全面改革創新策略與實踐
“追求卓越的全球城市🪜,一座創新之城、生態之城、人文之城。”上海市最新城市規劃載入的城市願景,充分體現了“海納百川、追求卓越、開明睿智、大氣謙和”的城市精神👩🏽🔬,特別突出了創新驅動的時代內涵。上海改革創新的做法和經驗是什麽🗿?這是第九期經濟金融班學員問道上海的重要課題👨🏿🎤。
本周以來,“創新驅動”“轉型發展”成為了學習的關鍵詞。10月16日,上海市經濟學會理事、上海市經濟戰略咨詢專家劉誌廣教授以“上海‘創新驅動發展、經濟轉型升級’的瓶頸與對策”,中國社會科速盈平台金融研究所專家李猛以“上海全面創新改革策略與實踐經驗”⛲️,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速盈平台教授李瑞昌以“大數據時代的城市領導模式變革”⛴👨👧👧,中國浦東幹部速盈平台教務部主任何立勝以“創新驅動、產業轉型升級與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和發展”為題💇🏼♂️,深刻闡述了上海市實施創新驅動戰略,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戰略背景與戰略要求🫏、工作進展與瓶頸障礙、發展路徑與對策思考👩🏼🔬、當前的經濟發展基本環境🧑🏿🎤、建設全球科技創新中心、加快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等問題。四位老師以深厚的理論功底、詳實的數據分析👩🏻🦼➡️、廣闊的視覺維度🧝、豐富的調研成果,給全體學員上了生動的一課。
劉誌廣教授強調🧎♀️,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⛹🏽,是上海城市轉型升級的內在要求,更是建設“令人向往的卓越的全球城市”的核心要義🚴🏼♀️。上海必須找準發展路徑,增添發展措施:一是圍繞集中度和顯示度推進當前重點工作🐺,集中力量建設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,高標準、高質量推進張江科學城建設,從園區向城區轉變、從科技向科學轉變、從道路向街道轉變;持續研究上海科創中心建設的戰略及舉措🏄🏿;積極塑造有助於上海科創中心建設的環境氛圍;大力推動大眾創業、萬眾創新👴🏿。二是立足長遠推進基礎性建設👆🏻,進一步調整政府在推進科創中心建設中的職能,塑造機會平等🫷、規則平等🦎、權利平等的社會環境👅。
李猛教授指出,當前中國經濟正沿著”L”型運行,總需求低迷、產能過剩🏄♀️、民間投資下滑、成本提高過快的挑戰依然嚴峻🎸,建設上海全球科創中心👩❤️👩,必須分段實施,打造頂層設計的“四梁八柱”,抓住科技研發的前端、中端、後端🙍🏿♀️,大力促進科技創新,大力培育“大眾創業、萬眾創新”🧖🏻♂️、科技創新集聚區🧕🏻、創新功能型平臺、國家科技中心,大力培育扶強科技中介服務企業👩🏼🦰,推進科技成果轉化,加快推進產業升級🧑🦱🙋🏼♀️。課堂上下🌬,授課老師與學員開展了熱烈的互動討論,同學們踴躍發言、激烈辯論🫃🏻、觀點碰撞🪈,對經濟熱點問題的認識更加深刻🧫。
李瑞昌教授分析了大數據和大數據驅動的特點🧜🏽♂️,提出以問題為導向的決策和以理論為引導的兩種政府決策方式,在此基礎上🧚🏿,提出了大數據驅動下政府決策的第三種思維😡:循數決策,並以生動的案例予以闡釋。
何立勝教授以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方式🔵👨🏼🍳,講解了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必要性🔒、動力和體製架構;分析了產業轉型發展的難點和痛點,以湖北黃石和安徽銅陵為例🕵️♀️🌡,介紹產業成功轉型的典型做法,並結合“互聯網+”背景,指出產業轉型發展的方向是智能化和服務化;最後,提出了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和發展的六大產業,進一步開拓了學員們的思路👨🏽🚀🍣。
18日下午💂🏽,全體學員走進上海國企、世界500強企業——上汽集團🕷,與企業管理骨幹互動交流🕵🏼,深入了解上汽發展歷程👩💻、新能源開發和企業經營情況。2014年5月🧝🏽♀️,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汽集團視察時強調🐑🧑🎓,“發展新能源汽車是我國從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的必由之路”。三年過去了,上汽集團在汽車製造特別是新能源汽車研發上,突破一個個瓶頸難關,一些項目走在了世界前列。在新車展示區,學員們登上幾款剛剛下線的新能源汽車體驗,對十九大報告中“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🧍🏻♂️、加快建設製造強國、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”有了更加直觀的認識和感受,進一步堅定了加強創新發展的信心和決心🤾🏽♂️。
三天的學習,通過共同探討,學員們梳理了上海創新改革的經驗,總體上體現為三個“牢牢把握”🐒:
創新轉型必須牢牢把握科技進步大方向。“瞄準世界科技前沿領域和頂尖水平,力爭在基礎科技領域有大的創新,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取得大的突破。”有學員指出,科技創新的關鍵是解決體製機製問題,最大限度釋放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👫,充分激活市場主體的創新動力🫕🫴🏽;有學員認為🥯,科技創新的基礎是營造良好的環境🍦,必須優化改進政府服務,更加有力有效地支持各類創新主體發展,鼓勵企業通過機製創新提高配置全球創新資源的能力和水平。
創新轉型必須牢牢把握產業革命大趨勢。“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,把科技創新真正落到產業發展上。”有學員指出,應通過布局一批企業平臺,有效整合創新資源🪡🤲🏽,推動創新產業鏈有效形成並良性運轉;有學員認為,必須大力推進科技成果轉化,高校和企業👼🏿、社會、政府各方面要形成合力,解決好科技成果產業化的“最後一公裏”問題,依托體製機製的突破🦹🏿♂️、利益分配機製的完善、金融服務的配套🆙、知識產權的保護等,讓創新成果源源不斷湧現🧑🏿🍳,並轉化為滿足市場需求的產品與產業🧝🏻♀️。
創新轉型必須牢牢把握集聚人才重大舉措。“加強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創新條件建設,完善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機製😊🚿,讓各類人才的創新智慧競相迸發🍗。”有學員指出📋,激發創新動力和活力📶🍏,核心是人才,要幫助和鼓勵企業大力引進應用型創新人才🪶,集聚一批站在行業科技前沿、具有國際視野的領軍人才和具備企業家精神的企業家;要建立有效的激勵機製,實現個人、企業和國家共享發展成果,讓科技人才通過創新獲益,充分調動其積極性和創造性👏🏿,讓各類人才“近者悅而盡才、遠者望風而慕”。
(轉載,劉傑、文劍英、何鋼🔃、幹瑩同學供稿)